|
级别:普通会员 积分:0 等级:小学生 状态:2012/8/14 进入空间 注册时间:2012/8/14
- 楼主
- 发表于 2012/8/17 14:34:45
-
- 收藏
-
随着花钱收藏热的不断升温,研究风气也越来越浓,研究课题也越深越广,当前热点课题有:年代考、铸造工艺考、早晚版考、炉别考等。
1、 年代考 花钱的年代考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断代,断代是历来是花钱研究的重要课题。花钱除少部分有年号外多数无纪年,且有纪年者也多有后铸的现象。另花钱也不象铜镜等器物经常出于墓葬中可依据墓及同出钱币、器物进行断代,因此花钱的年代考一直是花钱研究的难点问题之一,而在某一朝代能区分某一时期甚至某一皇帝所铸更加困难。虽如此但花钱的断代并非无从下手,比如我们首先可以搜集整理难得的花钱出土资料,特别是一些有明确断代依据的资料;其次可以参考研究相关古钱、器物的铸造工艺和艺术风格,总结出相同特征及规律进行断代。可喜的是当前越来越多的泉友投入到花钱的年代考证中,并不断涌现出新的重要研究成果。 2、 早晚版考 早期版与晚期版的区分是研究花钱价值及艺术风格的重要方面。总体来说早期品直径大、字图精、神韵足;晚期品直径小、字图粗、神韵不足。晚期版是翻铸早期版的,因为翻铸时铜液有收缩,所以越晚的版直径越小,也有晚期版比早期版大的花钱,那多是加铸外缘的缘故,图案内径是不会比早期版大的。若晚期版是以早期版直接翻铸,那文字图案线条一定不及早期版精,神韵也自然不足。若以某晚期版加刻些繁杂的线条后再作母翻铸,那么翻铸的更晚的晚期版线条也许会比早期版还清晰,但其神韵无论如何也达不到早期版的水平。因为“早期版”是“无中生有”,它的文字图案设计应是很有匠心的,而翻铸的人本来就是图省事,他很难准确把握早期版创作者的匠心,也不会下大气力把加刻的线条创作得更美,因此后期版神韵不及早期版是基本可以肯定的。以康熙重宝背宝泉龙凤为例:直径61MM者字图最精、神韵最足,为早期版;直径60MM者字图略差,神韵不足,为略晚期版;直径58MM者图字图更差、更显呆滞,为更晚期品。 3、铸造工艺考 我们知道宋代以前多使用范铸法铸钱,宋以后多使用翻砂法铸钱。但花钱和古钱的铸造工艺不完全相同,宋以后至清以前的花钱很多都是使用范铸法的,如很多星官花钱的图案很精细、地章很平滑,不同与翻砂特征;可能有些精工花钱还使用了失蜡法,如一些极精细的地章有回纹的花钱。这可能是因为花钱形体较古钱大,对图案精细的要求高,因此多使用铜镜及其他铜器的铸造工艺。 清代花钱多和正用品一样普遍是翻砂铸造,那么就理应存在母钱。正用品的母钱分为雕母(多为铜质)、铸母,花钱的母钱是什么样呢?我们研究认为可能是先用铅、锡等软金属或石、木雕刻母钱,然后翻铸,翻铸出来的子钱选精美无缺陷者或作修磨后作母再翻铸。但花钱为何至今未见有雕母存世呢?可能因为花钱不似正用品那样有严格的部颁、进呈等钱法制度,因而不必费工费时做铜质雕母,选用铅、锡等软金属或石、木等软材料雕刻母钱即可(这些材料中最方便实用的应是硬度很低的石料),这些软质雕母有可能使用过几次就损坏了,即使留存下来也不宜保存,或许翻铸出足够数量的铸母后就销毁了。有种精美的四川炉五子登科背吉祥花钱,直径53MM,比常见品大1MM左右,厚4MM,字口深峻无粘连,应属翻铸出来的铸母。 4、炉别考 这个课题目前主要集中在清代官炉花钱方面,因为清代官炉花钱数量多、年代较晚资料相对多些、并可参考清代各局制钱的风格特征进行研究。早在10多年前浙江的王金龙先生就考证出某些花钱是浙江嘉兴海盐地区所出。近年清代云南、贵州、四川及江苏各省所铸的官炉花钱炉别研究已取得了重要成果。
IP:124.64.45.135 邮箱:1580712525@qq.com QQ:- 联系方式:13426138695 个性签名: “这个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乐享资讯网
- (我们尊重每会员发言的权利,也请您尊重他人,注意语言文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