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第一套票面印有印刷厂家名称的邮票。1939年7月4日发行的纪12《美国开国150周年纪念邮票》被邮家称为“外交邮票。”它是中国首套印有国旗和版图的邮票。该票的下端边纸印有“美国钞票公司”的中文字样。把印刷厂名印在邮票上,在民票中是独一无二的。 七、印有多国国旗的纪16。1943年,美国、英国和国民党政府签订了《平等新约》,“废除”了在中国的某些已被日本夺去而不存在的特权。中华邮政总局1943年初计划发行“废除不平等条约”纪念邮票,并首次在东川、西川、云南、贵州四区公开悬奖征集邮票设计图稿,若经采用者,给酬金圆币2000元及赠该项邮票5套......。最后,综合了金有觉和孙恩华设计的草图加以修正定稿印刷发行票图有中、美、英三国旗帜,自由神手中的火炬发出光芒照射在中国版图上。右侧有蒋介石头像。
八、第一套“致哀票”。1929年5月30日发行纪7《孙总理国葬纪念邮票》以南京中山陵为主图。郭润康先生当时撰文评议:“(该票)为我国第一套志哀票,可是一分(桔黄)与一元(红色)的刷色,未能摆脱窠臼,有失志哀本意,亦中国人办事之‘等因奉此’也”。可谓一针见血。应该指出:这套邮票竟先后有2枚不同的纪念戳供加盖。孙中山奉大典,原定于1929年3月1日举行,纪念邮票早已发往各地邮局,后来。奉安典礼改为6月1日,发行日便改到奉安前两天--5月30日。有的邮局不知典礼改期,3月1日便发售这套邮票,遂有“提前实封”存世。邮政当局刻制了两枚纪念戳,一枚是5月30日发行首日戳;另一枚是奉安大典举行日纪念戳。这在民票发行史上也属首例。
九、邮政设施首次上邮票。1947年11月5日发行的特2《行动邮局及邮亭》纪念。一枚画了“汽车行动邮局”;另一枚画了人们在路边方形小邮亭寄信的情景。以此显示中华邮政“鸟枪换炮”。但这套邮票并没有真实反映当时中国广大城乡的邮政建设的落后面貌,有美化粉饰之嫌。倒是同年12月16日发行的纪《中华民国邮政总局成立50周年纪念》的票图较为贴近现实生活--一枚是公路上奔驰着邮车,旁边却有一个邮差扛着沉重的邮袋攀爬山间羊肠小道;另一枚是运邮的帆船右侧有一飞机从事空邮。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邮政设施是满目疮痍,尤其在广大农村僻壤,邮政一直是十分原始和落后的。
十、面值最高的民票。此项“殊荣”当属普52《印花润票改作“金圆”邮票》中加盖5000000元那一枚!1948年国统区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国民党于8月19日实行币制改革,金圆券1元兑法币300万元,按此计算,这枚面值金圆券500万元的邮票其对应法币则是15亿元了。中华邮政的邮资以寄一封国内平信计,1940年才0.08元;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0月1日也只是20元法币。国民党发动反共人民的内战,使经济全面崩溃。这枚“高面值”邮票便是历史见证。
十一、第一次印“青天白日徽”的邮票。1929年4月18日发行纪6《国民政府统一纪念邮票》第一次把蒋介石像及青天白日徽搬上邮票。从此,民票的普票及纪念邮票就大都 印青天日徽。据集邮家分析,纪6只印“中华民国”四字而没印“邮政”二字,颇为特别。在面值数字下分别有6个小白点,据说“代表汉、满、蒙、回、藏、苗六族之谓”孙传哲于1948年设计的普50《大东版孙中山像金圆邮票》则既不用边饰,也不用国民党党徽,这套邮票成为旧中华邮政时期唯一一套无国民党党徽的孙中同像普通邮票。
十二、唯 一的“名山”邮票。孙传哲还设计一套无面值邮票--普55《上海大东版 单位邮票》,第2枚“国内挂号费”主图是泰山。孙传哲“反复思考挂号信在投递过程中特别需要稳妥可靠的特点,联想起‘稳如泰山’这一成语,我就决定将泰山玉皇顶作为此枚邮票的图案”。中华邮政1949年7月14日发行了最后一套邮票特3《北平风景图银圆邮票》,主图是颐和园的“佛香阁”和“铜牛”,这套邮票是旧中华邮政发行的唯一一套风景邮票。 民国邮票还有许多“第一”--诸如首套附捐票、“孔子形象票”、“政治口号--新生活运动”邮票......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民票作为邮资凭证和历史见证,却又有其足资研究的独特之处。只要钻进去研究,便可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无穷趣味。